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知识点(二)

发布者:研究生处发布时间:2018-06-06浏览次数:210

1.我校的办学定位与目标是什么?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如何?

办学类型定位:财经类应用型大学。

服务面向定位:面向现代服务业,办湖北的经济学院。

办学层次定位:以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同时开展其他类型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人文与科学素养、扎实专业知识、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彰显“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的实践、实用、实干”人才培养特色(简称“三有三实”)。

学校发展目标: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

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目标,充分体现了继承发扬百年商科办学传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主动担当服务湖北使命、反映全校师生共同愿景等鲜明特点,完全适应国家和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校办学及人才培养的需求。

2.我校校训是什么?

2006年9月15日,学校将“厚德博学、经世济民”确定为校训。校训“厚德博学、经世济民”石刻位于北大门行政楼门口,镌刻著名书法家陈义经题字,其中“德”字少一横,惕励师生德行修为永无止境。

“厚德”,源于《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博学”,源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为学识渊博,既要学习专业知识,又要学习其它知识。

“经世济民”,源于《抱朴子·审举》:“故披洪范而知箕子有经世之器,览九术而见范生怀治国方略。”意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民为本”,激励全校师生将个人的知识、能力奉献社会。

“厚德博学、经世济民”是学校的灵魂,是全体师生员工的精神支柱,是教师的学识修养与思想境界的重要尺度,是学生人格健全与成才成器的根本要求,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财经大学,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理想追求。

3.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是什么?

学校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相协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人文与科学素养、扎实专业知识、较强实践能力的“三有三实”人才。


学校普通全日制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规格要求是:

(一)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二)具有较为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一定的交叉学科专业背景,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从事本专业业务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三)具有良好的终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就业竞争力,较强的表达、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初步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技能,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五)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高雅的审美品位和良好的美学素养,具有一定的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各专业根据学校的基本规格要求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4.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是如何体现的?

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领导高度重视本科人才培养,制度保证本科人才培养,资源保障本科人才培养。

领导重视方面,一是党委把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全面加强党对学校工作领导的第一抓手,先后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比如,校党委三届三次全会通过的《湖北经济学院本科教育创一流行动计划(2016-2020)》等。二是校党委、行政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中心工作进行重点研究,对涉及教学的重大问题及时列入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范围,集体研究决定;每年暑期工作会议都围绕一个人才培养工作主题深入研讨。三是校领导及中层干部经常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师教学状态和学生学习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制度保证方面,一是健全责任体系和组织机构,明确了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是学校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建立了教学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一系列教学组织机构,共同保障支持本科教学。二是完善教学规章制度,一方面通过完善教师教学工作基本规范等教学管理基本制度,保证教学各环节的规范;另一方面通过完善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施办法等系列制度,构建起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面保障的质量保障体系。

资源保障方面,一是引育并举,大力引进高水平、高学历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存量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能力素质。二是教学经费投入充足,能有力保障教学需要;同时加强教学资源管理和经费绩效管理,切实提高教学经费使用效率。

5.学校教师队伍情况如何?

学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把“出大师”摆在比“建大楼”更重要的位置,特别是第三次党代会以来,通过强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学校师资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33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09人、占比11.68%,副教授350人、占比37.51%,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853人(博士406人、硕士447人)、占比91.43%,主干学科博士占比接近70%,博士教师比例已经达到一些一流高校水平。学校还外聘有聘期一年以上的教师137人。生师比为16.99:1

近5年,学校柔性引进来自美国、英国、比利时、日本等国家及台湾地区高层次人才96名,特别是36位台湾教师的加盟,已经成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一张靓丽的名片。专家学者的加盟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及专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不论是规模、结构还是质量,现有师资队伍堪称经院发展历史上的最强阵容。

6.学校招生及生源情况如何?

2015-2017年,学校招生生源质量不断提升。2016-2017年,省内75%的招生计划和专业在本科第一批招生,录取分数均高出一本线10分以上,2017年省内一批录取分数理工类高出一本线18分,文史类高出一本线13分,录取分数在省属本科院校中文史类排名第5位,理工类排名第6位;省内二批录取分数文理科均为省属本科院校第1位。外省均在本科二批招生,生源数量充足,生源质量不断提高,除极个别省份外,报考志愿率均达到100%,录取最低分接近或高出各省本科一批线的省份也逐年增加,生源数量和质量均显著提升。

7.学校教学经费投入情况如何?

(一)在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方面

学校充分保障教学经费投入,突出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安排教学经费,资金分配向人才培养重点工作倾斜,把教学经费投入和与之相关的各项教学条件建设作为重点,做到“五保证”:保证教学日常运行投入,支持人才培养工作有效运行;保证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等专项投入,支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保证教师培训进修专项经费投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保证实验条件改善和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保证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经费投入,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二)在本科教学经费年度增长方面

学校持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有效保障。经费总额由2015年的6205.39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6904.13万元(不含中央财政专项)。其中,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教学改革支出、专业建设支出、实践教学支出、学生活动支出等项目,逐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三)在教学经费管理及使用效益方面

一是加强教学经费使用管理。一方面将教学经费预算安排与部门职责、任务联系起来,做到事权与财权匹配,使教学经费投入占学费收入比例逐年提高。另一方面完善经费管理制度,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同时,逐步落实教学经费使用自主权。

二是加强教学经费绩效考核。学校采取自评、引入第三方机构绩效评价等方式逐步加强绩效管理,强化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资金使用绩效明显提高。并把经费使用绩效纳入了二级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教学部门绩效意识明显加强。

三是严格教学经费审批。教学项目经费的使用,严格遵守国家和学校相关规定,实行教学部门负责人签批、主管校领导审批,财务处复核等分级审批制度,确保预算经费使用合理合规、务实高效。

8.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有哪些举措?

(一)以协同育人方式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大力推进与政府、行业和企业开展“六个共同”多元化深度合作,即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同组建教师团队、共同建设高水平实验室、共同建设综合性实习与就业基地和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先后与多家知名企业联合,创办了农银长江学院、中百藏龙学院、冷链物流研究院等校企合作平台,创建了校政行企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积极探索工学交替培养人才的模式。根据酒店管理、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特点,着力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的形成特点,组织学生到学校与企业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交替完成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学习过程,校内凸显教学的生产性,校外凸显实践的教学性,在干中学、学中干,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以交叉融合途径打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打破原有各专业培养的藩篱,组建低碳、大数据、国际商务、商务英语等新机制学院,探索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依托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推动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动画、软件工程等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工管结合、跨界融合协同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目前,面向国学爱好者开设的特色实验班“国学班”已经开课。学生修读双学位工作也进展顺利,近3年,已有814人获得辅修双学位证书。

(三)以拔尖人才培育计划为抓手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以金融学省级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项目为契机,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密切追踪新时期产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着力打造技术化、工程化、实证化、微观化的具备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通过创新试验,学校积极引进和选用国际一流教材,不断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努力探索与国际接轨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相关学院采取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进一步创新教学方式;相关学院还制定和实施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激励制度,促进形成良好学风,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培养学生学术精神。

9.学校专业建设情况如何?

学校顺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本科专业61个,涉及经济、管理、文、法、理、工、艺术、教育等8个学科门类。学校以国家和湖北省“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为依托,强化优势学科专业龙头带动作用,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改造提升老专业,建设发展新专业。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特色专业3个,省级品牌专业5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项目1项、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5项、“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4项、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个。

10.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是怎样设计和布局的?

学校现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4版)坚持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推进学分制、专业核心课程制、辅修专业学业证书制,以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构建目标多元、方式多样、制度科学、管理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了我校“三有三实”人才培养特色。这个方案体系先进、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体现了我校人才培养理念、目标与改革实践的统一。

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以来,每年适时微调,推动落实了学分制改革,课程资源不断丰富,课程体系不断优化,实践教学得到强化,体现了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权和个性发展的要求。方案还试行创业休学制度,学生可休学创业,推延毕业时间;推行小学期制,学院可在暑期开设小学期,用于安排课程学习、专业实训和社会实践等教学活动,为师生提供更为灵活的开课和选课安排,以更好地引导教师从“为教而教”向“为学而教”转变,引导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11.学校课程总量与课程结构如何?

现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分为通识必修课程、通识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与实验课程等6个类别。各专业总学分为175±5,通识必修课为58个学分,通识选修课不低于18个学分,专业基础课为18-24个学分,专业必修课不超过25个学分,专业选修课不低于28个学分,实践与实验课不低于24个学分。

2016-2017学年开设课程总量与课程结构

课程总量:1596门、4297门次

课程结构

课程类别

门数

占比

通识必修课程

153

9.59%

通识选修课程

131

8.21%

专业基础课程

136

8.52%

专业必修课程

475

29.76%

专业选修课程

597

37.41%

实践与实验课程

104

6.52%

12.学校实践教学体系是如何构建的?

(一)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构建了包括实验、实训、中期论文(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和创新创业等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为确保实践教学学时,学校规定,经济、管理、人文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15%,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不少于25%。

(二)强化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开放

为全面负责本科实验教学工作,学校成立实验教学中心,统筹实验教学管理,监测评价实验教学质量。学校建构基础型实验课程模块、综合设计型实验课程模块和创新创业型实验课程模块。鼓励教师采用基于问题、项目、案例的实验教学方法。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效益,坚持对本科生全面开放。

(三)做实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

按照“开放、互利、多赢”的原则,学校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建设合作紧密和功能多样的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了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四级实习实训基地。与行业企业共建了149个实习实训和就业创业基地,建成了1个国家级、3个省级示范、2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项目,为学生搭建了实践和就业平台,较好地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实习就业需求。

学校自2007级本科生开始,对二年级学生设置社会调查实践环节,并于2009年成立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学校制定实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范,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毕业论文质量保障机制,规范选题、开题、答辩、评优等过程管理。

13.学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情况如何?

依托“到梦空间”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网络管理系统,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系统设计和整合拓展,加强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规范化、课程化、制度化、信息化建设。

(一)构建五大育人体系,完善四项保障举措

五大体系:思想引领育人体系、实践创新育人体系、学科竞赛育人体系、志愿服务育人体系、文化体育育人体系

四项保障:经费保障、师资保障、制度保障、阵地保障

(二)聚焦学生成长需求,打造“二课”活动品牌

一是社团建设百花齐放。目前学校各类学生社团共有79个,其中与第一课堂学科专业紧密集合的A类社团51个、涵盖书画、诗歌、朗诵、武术等类别的B类社团28个。一社团团支部获评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


二是校园文化特色鲜明。连续开展8届经院学子奖评选、表彰活动;各专业文化节活动精彩纷呈,外语、金融、旅游文化节连续举办十届以上;志愿服务薪火相传,近3年累计各类志愿服务累计参与6822人次;创新创业氛围日渐浓厚,创业课程、培训、赛事、实践不断完善;以物悦人环境优美,助力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学习经历。经院学子奖评选活动、动画短片《六分三十秒》获评湖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


三是科技活动稳中有为。学校举办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挑战杯”、“创青春”、科技文化节等在内系列科技创新活动,三年来47个创业项目获省级扶持、一团队获2017“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总决赛一等奖、一作品获全国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学校被授予“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三)深化国内国际交流,支持学生游学留学

一是拓展海外合作交流渠道。近5年学校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林肯大学、瑞典于莫尓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2015-2017年,学校共遴选了253名学生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进行游学交流。学校与美国蒙哥马利奥本大学合作共建孔子学院、合作开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办学项目,2013级首届毕业生中104人学位授予率达100%,就业率达99.04%。


二是加强合作,与国内著名高校合作培养。学校积极加强与国内著名高校的合作交流,为学生游学创造更多机会,提供更多选择。近几年,学校持续开展拔尖创新班学生暑期赴香港、澳门、台湾等知名大学游学活动,共计246人次。

14.学校指导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举措有哪些?

(一)坚持“思想航线”,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一是引导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制定“1+6”系列方案,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高质量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展机关党员领导干部、科级干部联系学生寝室,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二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以重大活动、节庆日和纪念日为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培育学生爱国爱校情怀,引导学生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精心打造学生品牌活动——“百生讲坛”。三是发挥团学组织先进模范作用。

(二)坚持“学业主线”,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质量

一是坚持新生入学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认真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全方位介绍学生在校学业要求和教学管理制度;扎实做好培养方案导学导读,引导学生做好学业生涯初步规划,树立专业信心。二是坚持各类测评以学习成绩为主要标准。学生综合测评、评优评先、入党考察等,都坚持以学业成绩为主要参考。三是坚持辅导员工作以督促学生学习为主。辅导员通过随堂听课、随机抽查课堂等工作,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监督和指导。定期开展学风、考风专题教育活动,引导形成良好学风。坚持考试巡视制度,严格对学生考试违纪处理。四是坚持以就业创业促进学生成长发展。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基础》等就业创业课程,编写就业创业指导教材,印发毕业生就业手册,举办创业实验班,开展系列创业沙龙活动,组织毕业生就业工作业务培训和创业培训;整合就业资源,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

(三)坚持“安全底线”,完善学生教育培养救济机制

一是加强意识形态管控。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管,摸清学生宗教信仰,认真开展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二是加强生命财产安全教育。加强对学生生命健康教育,加强学生反网络欺诈、反非法传销教育,加强校园公共区域的视频监控,避免学生生命财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三是建立学生资助服务体系。以国家奖助学金为基本保障,以助学贷款为基础渠道,以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和社会扶助为辅助措施,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服务体系。四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建有标准化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并成立了学院成长辅导室;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识选修课;创办心理健康教育刊物《心苑》;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心灵剧场”,“阳光心灵文化节”和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五是加强大学生事务中心建设,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学校治理的意识和能力。以“校领导学生接待日”为依托,广泛听取学生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5.我校学生就业与发展情况如何?用人单位及社会评价满意度如何?

(一)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

毕业生调查统计结果显示,2015-2017届毕业生对就业的满意度分别为65.34%、68.83%、72.24%。

(二)毕业生对母校教学教育的满意度高

毕业生调查统计结果显示,2015-2017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满意度分别为81.92%、98.15%、98.22%,总体满意度逐年提高。

(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2015-2017届毕业生整体好评率分别为99.23%、95.88%、94.38%,总体满意度较高。

16.学校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什么?

(一)制定教学质量标准

主要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教学基本建设质量标准、教师教学质量标准。

(二)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了由质量决策指挥系统、质量标准系统、质量运行系统、质量监控系统、质量评估系统、信息反馈系统和质量支持系统构成的“七位一体”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三)完善质量保障组织、制度

建立了校院两级质量保障机构。学校层面包括决策机构、指挥和协调机构、执行机构、评估机构、保障机构。学院层面包括党政联席会、教学委员会、系(教研室)。

建立了涵盖教学全过程的质量保障制度,涉及教学质量监控、保障、评估、改进等各个环节,如关于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办法、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工作实施办法等,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制度。

(四)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组建了一支规模适当、职责清晰、素质优良、服务意识强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对教学管理展开全面监控和管理,包括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队伍、校级教学督导员、学生教学信息员。

(五)健全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与质量评估与监控体系

建立了以专家督导、管理督学、学生评教、专业评估等内部评价为主,家长评教、社会用人单位、毕业生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等外部评价为辅的多元化、全方位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实施了以“教”和“学”为核心内容的质量监控体系,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考核、学生学习、教学管理等各环节进行全覆盖监控,构建了“三查两谈两评”的质量评估与监控体系。 “三查”包括教学检查、督导巡查、领导干部听课检查;“两谈”包括学生访谈和毕业生座谈;“两评”包括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和专业评估。

(六)建立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

构建了由教学督导听课巡课、学生信息员评教、领导干部听课、教学检查和第三方机构评价构成的“五位一体”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

七)多措并举推动质量改进

目标考核推动质量改进,业务培训助力质量改进,经费投入保障质量改进。

17.学校人才培养特色是什么?

我校的人才培养特色是:培养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的实践、实用、实干人才(即“三有三实”人才培养特色)

“有思想”强调的是有正确的思想,要求学生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具有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和批判精神,具备独立思考、理性分析、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特质,它规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性要求。

“有能力”强调的是有为人民服务的能力,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同时具有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迁移能力,它规定了人才培养的条件性要求。

“有担当”强调的是有敢于担当的家国情怀,要求学生自觉肩负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使命与责任,它提出了人才培养的能动性要求。

实践,是从人才培养课堂主阵地要求出发,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实用,是从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出发,要求经院学子能解决问题,给社会和单位带来效益。

实干,是从学生个人的事业追求出发,要求保持躬身探求、踏实肯干的态度,保持勇于进取、实不蹈虚的精神风貌。

 “三有三实”是我校百年商科办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是立德与树人的有机结合,是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一般性要求与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要求的有机结合,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提出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要求,是我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是建设高水平财经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鲜明导向。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建设美好的经院是经院人的共同责任,让我们一起奋斗,遇见更好的经院!